TABLOID

国际育儿小报

教育孩子爸妈切忌“你唱黑脸我唱白脸”
从古到今,中国一直延续着严父慈母的教子办法,可是对于幼儿这种办法可行吗? 幼儿时期的宝宝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主见,还不具有完全的明确的是非观念,如果爸爸妈妈意见不一,一个唱黑脸,另一个马上唱白脸,更有甚者在宝宝面前将分歧公开化,这样会给宝宝带来以下不好的影响。 缺乏安全感 爸爸妈妈分别扮演黑脸白脸的角色时,会让宝宝接收到矛盾或是不一致性的信息,一旦宝宝感受到教育上的不一致性,可能会让宝宝有种无法预测感,进一步带来缺乏安全的感觉。 价值观混淆 “黑脸白脸”一个“打”一个护,宝宝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没有,不同的标准很可能会造成宝宝价值观的混淆,让他难辨是非,也有可能会让宝宝将来的个性容易投机取巧,甚至是逃避问题。 因害怕失去主见 在“黑脸白脸”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宝宝,可能会让他依赖“外控”,失去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而且黑脸的教育让宝宝感到害怕,到头来只让宝宝学到了畏缩的想法,甚至让他在成长的路上不敢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害怕与人沟通。 习惯找借口 如果宝宝一做错事情,一方就用骂或打的方式解决,然后另一方再去安慰宝宝,长期下来,宝宝会认为不论做错什么事,不必经过反省也不用调整自己的行为,终究会被原谅。 如此可能会养成将来找借口、遇到事情就逃避的人格特质。 亲子关系破坏 另外,黑脸白脸的角色扮演,也有可能会让宝宝产生亲近白脸但惧怕黑脸的状况,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不仅失去了当初的教育目的,更有可能会让家人间失去更多宝贵的情感。 影响人格发展 扮演黑脸的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可能因为宝宝长时间感受到黑脸的怒意与不悦,因此无论生活中发生了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都不愿意与黑脸分享,造成了跟黑脸无可避免的亲子疏离。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要修复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如果宝宝从小就在亲子关系疏离的家庭下成长,对宝宝人格特质的发展也会有不好的影响。 所以爸爸妈妈在不可避免出现持相反意见的时候,在宝宝在现场的时候,要在和气、平稳的气氛下达成共识,可以先以其中一人的意见为主,让宝宝有一个可遵守的行为准则,然后趁着宝宝不在场的时候好好沟通。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伤害宝宝大脑的9个“笨蛋行为”
大脑是人体中最精密的器官,是孩子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的重要器官,本应精心呵护,可是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天天做着伤害娃大脑的事。 0-3岁,孩子的大脑海正处在高速发育中,宝爸宝妈们一定要注意了,这9大行为容易损害孩子大脑,一旦造成损害,将很难恢复。 9大错误行为 1、家里经常争吵 有些人认为宝宝小,什么都不懂。 事实上,宝宝对环境和面部表情非常敏感,他能从大人的表情、说话语气、令人窒息的低气压中判断出父母的不和。 孩子的压力水平随之上升,并在体内释放出一种压力调节激素—「皮质醇」。 皮质醇会伤害海马体。而海马体就是负责记忆和学习的地方。 用耐心平和的方式相互沟通。如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争吵,一定要对宝宝进行适当安抚,也可以事后尝试和孩子解释。 2、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过度使用电子屏幕,孩子的大脑会发育成只会单纯观看和不停转换关注对象,而非集中注意力”。 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会对未来的学习能力发展造成阻碍。 3、长期吃软烂食物 一直吃打碎的泥状食物,会影响宝宝口腔肌肉的发展,导致宝宝大了还老流口水,口齿不清。 影响语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打击大脑思考的积极性。 宝宝辅食性状演变全过程: 6月龄(稀糊)-7(泥状)-8月龄(碎末)-9月龄(小颗粒)-11月龄(大颗粒)-1-1.5岁(小块)-1.5-2岁(大块)-2-3岁(与成人一样)。 4、经常让娃宅在家 宝宝出生头三年,是大脑神经元相互连接的高峰期,大脑需要大量的感官刺激,才能充分发育。 孩子经常窝在家,会让 他少了很多接触新事物的机会。 又不管大人多宅,也要为了宝宝作出改变,多带宝宝出去,让他快乐玩耍、自由探索。 5、不让宝宝自己吃饭 彭菲尔德"大脑地图”:手是对大脑刺激最深最广的人体部位。 手部的操作能力跟大脑发育直接关联。 长期喂饭人为地阻碍和限制孩子的发育过程,也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 幼儿通过自己拿筷子吃饭,抓握玩具等手部的动作,来训练自己的精细运动能力,促进大脑发育。训练得越多,发育的水平越高! 6、对宝宝说话太少 0-3岁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黄金,都能够帮孩子建立神经元连接。 你们每一次的眼神交流、肢体触碰,脑垂体都会释放催产素,让宝宝感到安心。 父母给到宝宝的安全感越多,孩子跟他人的心理距离就越近,孩子长大后跟你可以无所不谈,跟别人也能舒服相处。 家人与宝宝之间面对面的亲子互动,是最好的益智玩具。 7、长期睡眠不足 宝宝睡觉的时间不够、不规律,会干扰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效应。 影响到大脑处理复杂问题所需要的认知能力。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 (NSF)给出的最佳睡眠时间表:宝宝年龄建议睡眠时间 0-3月 14-17小时;4-11月 12-15小时;1-2岁 11-14小时;3-5岁 10-13小时;6-13岁 9-11小时 8、缺乏运动 智力水平不相上下,关键在于专注力。 宝宝运动的时候注意力更集中,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交流更丰富,刺激海马体增长,从而让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灵敏力、反应力越来越好。 0-3岁推荐:爬行、攀爬;3-6岁推荐:快走、慢跑、跳绳、游泳 9、缺乏有效陪伴 边刷手机/看电视,边心不在焉地逗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不利于宝宝的语言技能和认知发展,也会破坏孩子联合注意力(孩子能和我们共同关注一件事情的能力)这决定了以后孩子上课的时候能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 放下手机,全心投入,每天至少1小时「高质量陪伴」 及时发现孩子需求,并积极作出回应。 抓住大脑发育关键期 第1阶段怀孕3个月-出生6个月(大脑发育50~60%) 是脑细胞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大脑发育可达到成人的50%-60%,所以孕妈妈和母乳妈妈每天都需要补充 DHA,多吃富含 DHA的食物。 第2阶段 6月龄-3岁(大脑发育接近80%) 是脑细胞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大脑发育可达到成人的80%-90%,这个阶段除了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还有精细动作,大动作等全面培养。 第3阶段 3岁-6岁(大脑发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是脑细胞发育的第三个高峰期,大脑发育程度可达到成人水平。 这是宝宝大脑发育黄金期的最后冲制阶段,家长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孩子3岁前有记忆吗?心理学这样说
我家一一在两岁半之前一直是在奶奶家住的,后来我才接到了身边。 现在孩子5岁了,有时候问三岁之前的事情,孩子完全不知道。 记得有一次早晨,我要去上班的时候孩子在睡觉,我刚要出门,孩子醒来看到我要出门,大哭着不让我离开,害怕我走了好几天都看不到。 他哭得撕心裂肺,而我的感触特别深。 本以为这件事儿对孩子的影响也挺大的,可是前几天我和孩子问这件事儿的时候,孩子完全不知道。 甚至不知道在两岁半之前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 很多人都说孩子在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看到一一的情况,我也深深地以为孩子在三岁之前是完全没有记忆的。 我们都以为,孩子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 其实不仅是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在三岁之前是完全没有记忆的。 因为我们发现孩子过了三岁以后,三岁之前的事情他都是忘记的,这种时候我们就以为孩子是没有记忆的。 比如我们在问他三岁之前的一些伤疤是如何出现的,以及三岁之前他经历了哪些比较痛苦的事情,或者是比较开心的事情,好像孩子完全都是不知道的。 这种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孩子在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 可是孩子为什么在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呢? 《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在三岁这个时候,大自然好像画了一条线,将三岁前和三岁后分隔开来,也就是说孩子在三岁前的事情会慢慢。 心理学上把这三岁之前的记忆,称之为是婴儿期的遗忘,也就是特指三岁之前发生的事情,他们会忘记。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的,我们的孩子在三岁以前经历过任何开心的事情,不开心的事情,或者是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好像都忘记了。 当你现在跟他问的时候,他完全是不记得的。 为何孩子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呢? 面对这个情况我们会很疑惑,为何生孩子在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呢?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孩子在三岁之前没有记忆是有原因的。 第1个原因:是因为孩子在三岁之前,是属于无意识的状态。 蒙特梭利曾说:孩子在三岁前是无意识的阶段,无意识不会产生记忆,只有当孩子形成了固定的人格,才会有记忆的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在三岁之前,他整个人格还没有成型,他的状态是没有任何意识的,他的大脑中也不会有任何意识存在。 所以,这种时候孩子不会产生任何的记忆,而只有在三岁以后,他的各种器官在慢慢发育成熟以后,他拥有了个人独特的人格,这种时候他才会慢慢地产生记忆。 第2个原因:是记忆曲线的影响。 《记忆曲线》上说:孩子的记忆是有曲线的,其实不仅是孩子,我们每个大人也都是一样的。 从最开始记忆深刻,到慢慢地记忆浅,最后逐渐地忘记,当我们忘记了之前的事情之后,就会有新的事情,来代替这件事情占据我们的记忆。 孩子也是一样的,孩子在三岁之前他们的记忆最长时间是半年,最短时间是一个礼拜,也就是随着孩子慢慢地成长,他的记忆在慢慢地延长。 一开始孩子会记住一些事情,可是慢慢地这件事情会变淡,最后到遗忘的时候,会有新的事情出现,从而占据孩子的记忆。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在三岁之前的记忆是没有的,而没有的原因也跟记忆曲线有关系。 第3个原因:是孩子大脑的发育不够完善。 我们都知道记忆好坏,和一个人的大脑发育是有关系的,当一个人的大脑足够聪明的时候,他的记忆力也会特别的好。 但若是一个人的大脑不够聪明的话,你会发现他的记忆是很差的。 而孩子也是一样的,在婴儿时期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在不断地发育,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这种时候,他的记忆力也发育得不够完善,所以这种时候孩子的记忆时间是比较短暂的。 时间久了之后,孩子就会慢慢地忘记之前的一些事情。 孩子不记得三岁之前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一些事情,这跟孩子的成长有关系,也跟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关系。 因此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和孩子问三岁之前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孩子完全是不知道的。 孩子三岁之前的记忆都去了哪里? 可是若是孩子三岁之前发生的事情,没有记忆,是不是都没有意义了呢? 其实并不是的,因为孩子三岁之前的记忆虽然不存在,但是这种记忆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对孩子之后的生活影响特别大。 什么是潜意识呢? 其实就是一种无形中的意识,这种无形中的意识会智慧一个人去做什么。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有时候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其实你的大脑是一片空白的,但即便是一片空白,你也会发现有一个指令,会告诉你的大脑你要去做什么你要去说。什么时候或者是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举个例子,当你听见有同事说你坏话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想要骂回去或者是想要如何报复回去,或者是无所谓呢? 也就是说,我们内心深处潜意识的这种想法。 而这种想法其实就是我们三岁之前的记忆造成的,三岁之前的记忆,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一件事情,是消极的或者是积极的或者是如何看待的方式。 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以后在面临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所以三岁前的记忆不是没有任何意义,而是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即便我们记不起来这件事情原本是什么样,但是这种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意识,是存在的。 重要的是这种感觉和这种意识能够存在一生一辈子。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在三岁前是没有记忆的,即便没有记忆,但是发生的这些事情带给了孩子的是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能够影响孩子一辈子。 有句话说三岁看大,7岁看老。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三岁之前的潜意识决定了孩子长大是什么模样,孩子在7岁之前的这种潜意识,决定了孩子未来是什么模样。 所以当你想要孩子越来越优秀的时候,那么在三岁前,一定要给足孩子心理的能量,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把育儿装进口袋

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查看国际前沿育儿资讯

以下途径,您都可以关注国际育儿小报哦

app

国际妈咪APP

app

宝宝管家APP

app

国妈母婴微信号

孩子眼屎多又黄粘稠,是病吗?
每一位抚育宝宝的妈妈们都遇到过孩子眼屎多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比较小的宝宝,有的宝宝甚至是妈妈刚擦干净又会出现眼屎,常常让妈妈们不知所措,那么孩子眼屎多又黄粘稠,到底怎么护理呢? 清理眼屎时注意事项 1,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给宝宝清理,也不能用不干净以及不卫生的毛巾来擦宝宝的眼睛,一定要掌握好力度,慢慢的,轻轻的擦拭,不要反复的经常擦拭,最好是用安全消过毒的一次性纱布来给宝宝轻轻地擦拭。 2,一定要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眼屎多,如果医生开具了眼药水,那么在给宝宝滴眼药水的时候要格外的小心,要让宝宝的身体保持水平并背对着光线,轻轻的晃动宝宝,然后宝宝就会睁开眼睛,这样眼药水就能滴入了。 3,妈妈们在给宝宝处理眼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眼部的清洁,并且使用流动的水来清洗自己的双手,然后把消毒棉签在温开水中浸湿并把多余的水分挤掉,顺序一定要从眼内侧向眼外侧,如果宝宝的睫毛上也有眼屎,那么可以用消毒棉球给宝宝敷一下再擦拭。 引起孩子眼屎多的原因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出现眼屎多的情况,尤其是在我们每天睡醒的早晨眼屎多现象更容易发生 1,如果宝宝的眼睛经常出现一些眼屎并且又黄还粘稠,眼睛同时还会出现一些发红充血的现象,那么说明宝宝有可能眼睛受到了细菌的感染而引起了角膜炎。 这个时候家长们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及时的给宝宝治疗,因为炎症有可能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视力。 2,很多妈妈们因为母乳不足都会给宝宝添加奶粉,但是经常喝奶粉的宝宝容易发生上火的现象,上火容易造成宝宝出现眼屎多并且发黄。 这个时候妈妈们不用过于的惊慌,可以多给宝宝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然后使用一些帮助消化的药物给宝宝改善消化不良造成的肝火淤积,上火的现象自然而然的就会消失。 3,还有的宝宝出现眼屎多,有可能是因为先天性的泪道堵塞而造成,假如妈妈们发现宝宝不哭也没有流眼泪,就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抓紧时间带宝宝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不是泪腺发生了异常。 怎么预防孩子眼屎多 在宝宝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在疾病发生的时候彻底阻止在根源部位就能很好的预防疾病的产生,那么怎么预防孩子眼屎多呢? 首先,想要有效的避免孩子出现眼屎多的状况,那么妈妈们应该尽量的选择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低聚糖和丰富的蛋白质,更容易使宝宝的身体消化以及吸收,并有效的防止宝宝出现上火的状况。 而奶粉喂养的宝宝通常都会出现一些便秘,这是因为奶粉中酪蛋白的含量特别的多,很容易使宝宝的大便出现干燥和坚硬,从而使孩子出现眼屎多的状况,所以妈妈们一定要给宝宝多喝水,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孩子出现眼屎多的情况。 另外,当宝宝出现眼屎多的时候,妈妈们在冲奶粉的时候,可以给宝宝适量的冲稀一点,并且还可以根据宝宝的自身情况,换一下其他牌子的奶粉,但是营养成分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宝宝。 当宝宝长到六个月以后,妈妈们还可以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多吃一些维生素以及纤维素含量比较高的蔬菜和水果,这样能够促进宝宝的肠蠕动,从而减少上火的现象也就预防了眼屎多的情况。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宝宝益生菌,吃不对等于白吃!
说起益生菌,这些年一直堪称母婴圈顶级大红人,甚至出现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梗但事实是,往往看似「万能」的东西,并非真万能,用错了很可能害了娃。 益生到底能治什么?敏敏娃益生怎么选?如何吃更有效? 哪些情况需要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人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通过定植于肠道、生殖系统内,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在人体中主要起到“平衡”作用。 ▲不要把它当成常规的“补品”,更不是“万能药”! ▲没有一种益生菌,娃可长期服用! 便秘 动物双歧杆菌 Bb-12 短双歧杆菌M-16V 拉肚肚 鼠李糖乳杆菌 LGG 动物双歧杆菌 Bb-12短双歧杆菌Bi-07 消化不良 动物双歧杆菌 Bb-12乳双歧杆菌 HN019鼠李糖乳杆菌 HN001 体质差 动物双歧杆菌Bb-12鼠李糖乳杆菌 LGG 短双歧杆菌 M-16V 湿疹过敏 短双歧杆菌 M-16V 鼠李糖乳杆菌 HN001/LGG 乳双歧杆菌 HN019 乳糖不耐受 短双歧杆菌M-16V 益生菌如何挑选 1、看菌种菌株 益生菌的功效主要看菌株的作用。 给宝宝选择益生菌产品首先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的《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然后针对宝宝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 2、看活菌含量 足够的数量是益生菌可以到达肠道发挥有益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出厂后在保质期内的活菌数。 国家规定: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存期内活菌数目不得低于 10°CFU / mL (g)。 如果按个数计算,建议宝宝每次吃 50-150亿个益生菌。 3、看成分表 成分尽量纯粹,不得含甘露糖醇、菊粉、香精、蔗糖等不友好成分。 益生元是益生菌的养料,如果益生菌产品中额外含有益生元如FOS (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乳果糖等,能增强益生菌的功效。 含有多种菌种的益生菌也是加分项。 4、看剂型 益生菌有粉剂、冲剂、胶囊、滴剂、口服液等,粉剂益生菌更加稳定,可以温水冲服,也可以加在奶中,大宝宝可以直接倒嘴,1次1包刚刚好。 吃不对等于白吃,服用时注意事项 口服用或溶解益生菌的水温不超过 40℃。液体温度过高会「烫死」益生菌。夏天可用常温的凉白开冲调。现冲现服益生菌冲调后要马上服用,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会降低益生菌的活性。不要与抗生素合用。抗生素的作用是杀死细菌,会破坏有益菌群,因此要避免与益生菌同时服用。二者最好间隔2~3小时以上。餐后半小时后再服用益生菌。不要空腹吃或者吃完饭立刻吃。因为空腹时胃酸分泌较多,益生菌易被胃酸破坏,而餐后30~60分钟胃酸浓度逐渐降低,有利于让活菌保持活性到达肠道,发挥作用。 孩子从多大开始吃益生菌? 益生菌不是每个人必须要额外补充的,而是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在医生或营养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的产品。 益生菌能长期吃吗? 益生菌分药用益生菌和食用益生菌。 药用益生菌:一般吃3-7天,不能长期食用,会有依赖性。 食用益生菌:见效慢,需要服用一段时间,辅料中可能含有糖、香精、防腐剂,建议吃不超过3个月。若症状减轻,可逐渐减量至停用。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宝宝走路“垫脚尖”可能有异常,2-3岁要格外重视,耽误了难弥补
“小孩子学步越早越聪明。” 相信很多新手爸妈都听过这样的话,在长辈们眼里,“三岁看大”可完全不是空穴来风。 在宝宝学习走路的时候,不同性格的宝宝的学习速度,也能为他们今后的智力发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为了能让自己的宝宝出类拔萃,很多家长会不自觉的期望孩子尽早学会走路。 出于这样的动机,这部分家长就会将宝宝的任何一次行走当作突破口,即使是姿态异常也“瑕不掩瑜”。 可当宝宝越长越大,家长们才发现,宝宝学走路这件事,似乎成了揠苗助长…… 宝宝走路“垫脚尖”可能是发育异常,2-3岁要格外重视,耽误了难弥补 对于家长们而言,当宝宝开始学习走路时,就意味着他们的育儿里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为了能让宝宝更好的成长,听从了老一辈“育儿经验”的家长们就会无意识的鼓励自家孩子尽早学习行走,但这种盲目的“鼓励”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育儿群里的宝妈小李就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2岁大的时候,她跟身边的许多宝妈一样,都盼望着孩子能够尽快学会走路,所以即使是孩子的走路姿态有点异常她也没有及时出手纠正。 可等到孩子再大一点时,一直踮起的足尖却让她担心不已。 保险起见下,她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检查,这才发现,原来孩子的腿部肌肉有了毛病,长期紧张的跟腱就是“垫脚尖”的直接诱因。 难道孩子学走路不是越早越好? 在小李疑惑的目光下,医生道出了原委:原来,宝宝走路“垫脚尖”,真的要分情况认真重视起来! 生理性“垫脚尖”——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在孩子刚刚学步阶段,由于不适应直立行走,没学会走路的宝宝对脚掌的掌握能力欠佳,垫脚尖其实是他们下意识的举动。 对于生理性踮脚尖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情况大多出现在4-10个月时,并且垫脚尖的持续时间较短,待其站立平稳或蹲在地上时就会转换成完全平踩。 医学上将这种生理性的“垫脚尖”称作“过性尖足”,有这种情况的宝宝大多会在2岁左右改掉这一习惯,恢复成正常的行走姿态,无需过分在意。 病理性“垫脚尖“——恐发育异常,需格外重视 如果宝宝的”垫脚尖行为在3岁左右时仍然存在,家长们就要考虑病理性“垫脚尖”。 不同于生理性垫脚尖,病理性踮脚尖一旦出现,就意味着宝宝身体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存在脑瘫、自闭症、肌肉萎缩等可怕的病情隐患。 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1-2岁时掌握行走技巧,学会独自行走,如果超过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依旧没办法正常行走,即使家长纠正也依旧在用垫脚尖的错误方式学步时,家长们就要提高警惕。 对于脑瘫、自闭症等重大疾病来说,宝宝的发病一般都伴有其他症状,除去垫脚尖之外,四个月左右时家长就能发现宝宝的脚部发育异常,存在运动发育落后,或是视听功能发育不全等可见情况。 当宝宝出现上述一项或多项症状时,家长们需要尽早带宝宝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耽误了病情,错过了最佳诊疗时间,很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处在学步阶段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还尚未发育完全,这就需要陪伴在旁边的家长随时观察孩子,及时从反常表现中发觉隐藏隐患,最大程度的保证孩子健康。 当孩子出现异常表现时,家长们不要盲目相信广告或熟人推荐的无行医资质的“名医偏方”,当机立断,前往专业医院就诊才是正解。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
新生儿在肚子里可不会无聊
前几天,有一朋友非常高兴地去医院里做四维,因为她终于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面貌了。 在那之前,我提醒她说,在回去的时候,多和宝宝沟通一下,让他活跃起来。她回来和我聊天说,那天早上,宝宝非常活跃,一会玩一玩自己的手指,一会摸一摸鼻子。 新生宝妈可能觉得胎儿在自己的肚子里会非常地无聊,因为里面黑漆漆的,没有玩具不说,还什么都看不见。 其实宝妈们都考虑过多了,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可一点儿也不无聊,反而生活多姿多彩。在妈妈们的孕期中期,感受一下胎动就可想而知了。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胎儿的胎动都是有规律的。基本上宝宝睡眠会有二三十分钟,睡眠时间会很短,然后就会醒过来玩一玩。 这时候很多妈妈就会问了,在肚子里有什么可以玩的,咱这就带你在宝宝的世界里游览一番。 玩脐带 有的妈妈可能不知道在宝宝出生时,连接胎盘和新生儿之间的脐带长什么样,其实在胎儿出生的时候,脐带会绕得错综复杂,和绕在一起的毛线球一样,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一条脐带,不知道会被宝宝玩出多少花来,拧了多少圈,然后就会被扭转得非常严重。宝妈们在怀孕时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应该就是脐带绕颈了,这也是胎儿在肚子里调皮的证据。在肚子里时,胎儿可以玩的东西不多,脐带可以说是一个耐玩的“玩具了”,也可能是宝宝最爱玩的一个。这边扯一下,那边拽一拽,再在肚子里打个滚儿,翻个跟头,自然而然地宝宝就会和脐带互相绕在一起,不分彼此。但宝妈们也不用那么焦虑,在大部分情况下,宝宝的这种行为不用太过担心,他怎么把自己和脐带绕在一起,也有极大的可能把自己绕出来。而且只要脐带的长度足够,没有把宝宝勒得太紧,顺产还是可以的。 宝宝会打嗝 在妈妈孕期中期,有时候会感到胎动非常有规律,几秒动一下,这就有可能是宝宝在打嗝儿了。 可能妈妈还会有一种错觉,貌似听到一种声音:“这是宝宝在打嗝儿吗?”太调皮了!这也许是宝宝的正常生理现象,不用担心。 当然也可能是宝宝喝羊水喝多了?或者是宝妈吃得太多太饱了,导致宝宝也打饱嗝儿吗? 连环踢 不得不说,宝宝的连环踢真的让人很佩服,在有的孕妇怀孕的时候,有时胎动的非常厉害,看肚皮一会凸出来一点,就看出来这是宝宝在踢,这时候孕妇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和高兴。 而宝宝在肚子里踢腿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环境比较拥挤,偶尔也需要舒展筋骨,活动一下。 喝“童子尿” 宝妈们应该都了解过,宝宝的外围是羊水,其次是羊膜。所以这羊水是怎么出现的? 在初期,羊水主要是妈妈体内的血清通过胎盘进入到羊膜内的过滤液体,另外还有通过宝宝自己的皮肤渗透出来的水分。 在这个时候,新生胎儿还不大,对羊水的需求量也少,但是越往后,胎儿越大,对羊水的需求量也在增长。 在11-14周的时候,新生胎儿的肾脏功能开始运行,宝宝也具有了排泄功能。所以在后来,羊水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宝宝的“童子尿”。 宝妈们可能不知道,胎儿在肚子里的时候,新陈代谢会污染羊水,这个时候胎儿就会自己过滤羊水,而方法就是自己喝进去,然后再排泄出来。 过滤过的羊水才是宝宝需要的,这样也不会让宝妈在胎动的时候觉得疼痛。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新生儿被吓到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很容易受惊吓,不管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新生儿都很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平时要小心一点,尤其是对于胆子小的宝宝,那么新生儿被吓到有什么症状呢? 新生儿被吓到之平时症状 新生儿被吓到后,平时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不吮乳,有的尖声哭闹,骤犯骤止   新生儿被吓到之身体变化症状 新生儿被吓到后多面色青灰、舌苔多无变化、 睫毛成苍蝇腿状(几根在一起)、指纹青紫,就是宝宝大拇指下方的手掌处有个筋会变青,这是特别明显的。有些宝宝还会表现为大便异常,如绿色大便。   怎么避免新生儿受惊吓 1.白天尽可能多安抚、多抱抱宝宝,父母的怀抱越温暖、亲密,宝宝的情绪就越稳定。 2.给宝宝一个好的睡眠环境,宝宝如果早睡,尽量不要在房间里看电视,不要太大声说话。 3.清楚地知道宝宝喜欢或者厌恶什么,不要勉强宝宝接受他不愿意的事物,或者用比较温柔的方式进行。如给不喜欢洗澡的宝宝裹一块大毛巾入浴,那样会消除宝宝的紧张,陌生人先逗宝宝玩,等熟悉了再抱宝宝。   新生儿被吓到的常见原因 1.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身心受到猛烈的刺激。比如:从高处(床、桌子等处)落下;突如其来的巨响。2.睡眠环境不稳定。比如:在移动的车上睡觉;抱在大人怀里边走边睡3.被强迫做不愿做的事情。比如:不愿意洗澡的宝宝被强行洗澡;被宝宝所认为的陌生人强行抱抱亲亲等。4.被新奇的事物惊吓。5.如果宝宝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如钙),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就较容易出现兴奋、哭闹不安、易受惊等情况。6.小部分宝宝因为先天心理承受能力弱,动静稍大一点就会导致受惊。对这类宝宝更要注意,少让他受刺激。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从便便中也能知晓宝宝的健康
不少妈妈都会在扔纸尿裤或者给宝宝冲洗小马桶的时候,观察便便状态是否健康,一旦发现颜色有点变化,就会变得很焦虑: “是不是喝太多水?” “今天的便便没有昨天的成型,可是两天都吃的一样啊?” “这次便便颜色有点发黑发绿,是不是生病了?” 其实,有些便便看起来像坏便便,但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 比如好便便的颜色通常是黄色系和绿色系的,绿色便便形成的原因有配方奶未全部吸收、食用绿色辅食等的原因。 而坏便便的颜色,则有黑色系、红色系、灰白色系,这几种便便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 一旦发现,妈妈要尽快根据宝宝饮食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如果怀疑与健康状况有关,或者自己也无法判断时,一定要带宝宝就医检查。 正常的便便 黄色或金黄色,糊糊状不成形。有微微的臭味,每天2~5 次,有时会7~8 次。 棕黄色,也可能带点绿色。呈膏状,比母乳喂养宝宝便便干一些,更臭一些。一般每天 1~2 次。 淡黄色,呈膏状,比母乳喂养的便便稍成形些,不如奶粉喂养的宝宝臭。一般每天 2~3 次。 新生儿便便:墨绿色 过渡期便便:黄绿色  母乳喂养便便:金黄色 奶粉喂养便便:土黄色 添加辅食后便便:黄棕色 不正常的便便 绿色便便 母乳和奶粉宝宝都可能拉绿色便便。也可能吃了含铁丰富的食物、都是正常的。宝宝着凉也常是绿色的,注意保暖。 有泡沫的便便 可能是乳糖不耐受,可以吃乳糖酶,促进对乳糖的消化,宝妈要少吃甜食。还可以换成去乳糖奶粉。 臭鸡蛋味便便 可能宝宝对蛋白质消化不良。奶粉喂养宝宝,要冲调比例正常,选择易消化的奶粉。母乳喂养宝宝,宝妈要减少摄入蛋白质高的食物。 淡黄色油状便便 淡黄色油状便便,带有酸味,说明宝宝对脂肪消化不良,母乳喂养宝宝,妈妈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奶粉喂养宝宝,可能奶粉脂肪含量多,宝宝没有吸收。 屁蹦出来的便便 如果宝宝吃奶时吞进气体,肠胀气,在排气的时候喷出便便,这是正常的,如果宝宝拉肚子,也会在排气的时候喷出便便。 白色小颗粒便便 白色小颗粒是奶瓣,宝宝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全,奶里的蛋白质不能完全消化,形成乳凝块。可以吃益生菌调理肠胃。 敲黑板!注意啦! 宝宝排出异常便便后,如果需要验大便,不可以直接拿尿不湿上面的便便去检验,会影响结果,需要尿不湿上面垫一层保鲜膜来取样。送检时间根据医院和温度来定,一般会要求1-2小时内送到。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别让这些生活小事儿破坏宝宝专注力
有些孩子大了,最常听人挂在嘴边上一句话就是:这孩子上课不听讲,不专心!可是你知道吗,孩子出现了问题,往往和幼时家长的不正确做法有关系,也就是说孩子的专注力已经被父母或者抚养者在生活中好心破坏了。 这种情况你家有吗? 2岁的乐乐正在地板上专心拼积木。她把积木堆起来,哗地又推掉,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时候一脸专注,推的时候满脸兴奋……奶奶一会儿过来“宝贝,喝水了”;一会儿“宝贝,饿不饿?”;一会儿“宝宝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了?”本来玩得好好的乐乐发起飙来……优优妈妈为了宝宝的教育及自己儿时玩具缺失的补偿心理,给优优买玩具舍得投入成本,听说啥玩具有利于孩子,就比着赛地往家买,然后今天给优优一个玩具,明天又献宝似的拿出另一个,长此以往优优对玩具都是这个摸摸,那个看看,一会儿就没啥兴趣了。不像有些小朋友坐在那里攻克一个玩具,就能坐小半天。优优妈妈着急了,但你想想,大人在面对很多选择时还会举棋不定呢,更何况是幼小的宝宝呢! 动物园猴山旁,蒙蒙高兴地看着爬高跃低的小猴子。一旁的爸爸不断催促着:“走了走了!还要看老虎、狮子呢!”小家伙不为所动:“我要看猴子!爸爸,猴子也有手对不对?”爸爸一边敷衍着一边又开始催:“走啦,有什么好看的!”星星在沙滩上玩沙堆游戏,他小心地用铲子挖着,把沙子送进小桶里,装入桶里的沙还没有洒在衣服上的多。可他一点不在意,不一会儿星星垒出了一个长方体,一个圆柱体……妈妈从旁边走过来大叫:“怎么把衣服都弄湿了!”爸爸也来了:“儿子,你的房子怎么没有装门呢?来,爸爸教你,在这里留个小门!”“我不要留小门……”星星立即沮丧起来。娃娃正在房间里读书,爸爸在一旁翻箱倒柜地找东西;思思在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玩具,奶奶在一边大声谈笑着电话…… 不要有意无意的破坏宝宝专注力 宝宝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短:2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3岁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所以并不是宝宝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情,就意味着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点滴中,不去有意无意地破坏宝宝天生的专注力。 并且可以利用2岁左右期间,通过和宝宝做游戏的方法,训练宝宝的专注力。例如:玩拼图、棋类:宝宝对这类游戏有时能达到十分入迷的程度,玩起来,二三十分钟都不停止。 猜猜看:让宝宝将规定的几样东西看上1~2分钟,然后撤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请宝宝想想是什么东西被撤掉了。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训练宝宝带着目的去自觉地集中和转移注意力,如问宝宝“妈妈的衣服哪儿去了”、“桌上的玩具少了没有”等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婴幼儿学会有意注意,可让他逐步养成围绕目标、自觉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不同年龄段宝宝,最佳睡眠时间是多少?
在宝宝成长发育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关心的事,但睡眠的质量绝对是排在前面的。那不同年龄段的宝宝,睡觉的时间多少才合适呢?该注意什么呢? 宝宝午睡多长时间好 睡觉是人正常的生理本能,午睡是人调整状态的方式。 宝宝午睡时间比成人长主要原因是宝宝身体弱,脏器发育不成熟,大脑发育不健全。 充足的午睡有助于宝宝的智力发育和体格生长。宝宝在各个年龄段,最佳的午睡时间都不同。 新生儿:刚出生的宝宝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早上睡觉的时间会比晚上长,为了不影响宝宝夜间入睡,最佳午睡时间为1-5个小时。 1岁宝宝: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每天要睡16-18个小时,其中大部分睡眠时间在晚上,早上不要睡太多,每次睡3-5个小时为最佳。睡太久宝宝会饿,不及时补充营养身体发育会受影响。 2岁宝宝:宝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9-12个小时,午睡时间为2-3个小时。白天运动量增加,午睡时间可适当延长,这样有利于宝宝体能恢复。 3岁宝宝:3岁开始,宝宝夜间一觉睡到天亮,不容易惊醒,睡眠充足,白天不需要睡太长时间,1个小时左右为佳。如果宝宝体质弱,多睡1个小时会更好。 小贴士:宝宝午间睡眠因睡眠质量而定,如果夜间睡眠质量好,白天可以少睡;夜间睡眠质量差,那么白天多睡。平均来说,1-3岁的宝宝午睡时间1-3个小时最佳。 宝宝午睡过久危害 午睡分为浅睡和深睡两个阶段。宝宝刚躺在床上时还没有真正入睡,处于浅睡阶段,80-100分钟后,进入深睡阶段。 午睡时间如果太长,大脑各中枢抑制过程会加深,脑血流量会相对减少。此时,宝宝突然被叫醒或被外界事物惊醒,大脑会出现暂时性供血不足,神经会发生紊乱,感到非常难受,因此,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另外,宝宝午睡过久会打乱胃液分泌规律,影响消化功能。 如果宝宝每次午睡时间为3个小时,在睡觉期间都不喝水也不吃东西,3个小时后,宝宝的肠胃会因为饥饿得不到满足而收缩,消化功能会变差。妈妈们最好不要让宝宝中午睡太长时间。 此外,宝宝睡太久,正常的生物钟错乱,生理机能也会发生混乱,长期下去,抵抗力会变弱,免疫力会下降。 妈妈们最好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不要睡太久,也不要不睡午觉,午睡时间为1-3个小时最佳,根据年龄调整午睡时间。 如果宝宝因为生病而睡太久,妈妈也不必过早叫醒宝宝,生病期间多睡觉反而有利于身体恢复。 怎样养成宝宝睡午觉的好习惯呢 宝宝不午睡是因为宝宝夜间睡眠质量好,日间精力旺盛。日间活动虽然消耗了宝宝的精力,但宝宝不疲劳就不想睡午觉。宝宝不睡午觉,爸妈也不必强求。如果想宝宝养成睡午觉的好习惯,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陪宝宝睡午觉 宝宝多以爸妈为榜样,爸妈陪着宝宝睡午觉,宝宝会觉得睡午觉是一件好事。 随着睡午觉的次数增多,宝宝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另外,有爸妈的陪伴,宝宝睡得踏实,不易被外界惊扰而醒。 但爸妈也不能纵容宝宝,一直陪宝宝睡午觉,让宝宝形成依赖感,建议每周陪宝宝睡两次。 2、哼歌哄宝宝睡 宝宝在柔和的音乐中更容易入睡,爸妈可尝试这种方法。 柔和的音乐能舒缓宝宝神经,降低宝宝亢奋情绪,宝宝在平静的状态下就能安然入睡。 摇篮曲是很多爸妈在宝宝睡前都会哼给宝宝听的歌,具有“催眠”功效。 3、抚摸宝宝后背 爸妈轻轻抚摸宝宝后背,宝宝会觉得很舒服,在舒适的状态下宝宝容易入睡。 爸妈抚摸宝宝后背时应注意动作要轻,要缓慢,适当涂抹植物油于手中,按摩宝宝后背的肌肉还能缓解宝宝肌肉紧张。 另外,一边抚摸一边给宝宝讲故事,宝宝听累了也会想睡。待习惯形成后,宝宝每天都会按时睡午觉。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何让孩子不积食?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很容易吃多,导致积食,究竟宝宝积食都有哪些症状?怎么判断?如何应对? 什么是积食? 简单的说,积食就是孩子吃下的某种食物,超过了孩子本身脾胃运化的能力,结果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无法继续将这些东西运化出去,从而形成积食。 可能是给孩子吃太多了,也可能吃的不多,但是孩子脾胃不好消化不了。 怎么判断宝宝是否积食 1.看进食:胃口变差,含住一口饭久久不愿吞下或者吃一顿饭要比平时耗时更久2.闻口气:有明显酸酸的异味可能出现呕吐3.看舌苔:舌苔变黄厚尤其是舌体中间部分4.看嘴唇:近几天嘴唇突然变红5.看脸色:脸容易出现发红的情况6.看排泄:大便频次增多,味道特别臭,有酸腐味7.看睡眠:睡觉不踏实,爱翻来滚去、有哭闹情况8.查腹部:饭后肚子胀痛、腹泻9.看发育:生长曲线出现异常,身高体重不见长。 这些情况并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如果同时出现4-6条是可以帮助你判断孩子是否积食 如何正确应对积食? 1.给肠胃“减负”积食严重时时暂停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食用小米粥、青菜粥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限制辛辣和高酸度食物,比如辣椒、洋葱、蒜、柑橘、西红柿、醋等2.日常饮食调整三餐规律,少量多餐,对于小月龄宝宝不要一哭就喂,容易肠胀气、消化不良不要因为宝宝的喜好,摄入大量单一食物,多吃水果蔬菜,日常奶粉选择好吸收的。拒绝填鸭式喂饭,鼓励宝宝自己吃。不要吃汤泡饭,尤其是肠胃功能差的宝宝3.适当运动,助力肠蠕动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促进消化别给孩子穿过于紧身的衣物,尤其是肚子那里不要过紧 宝宝养胃消食食谱 1.萝卜丝汤:消食解腻食材:半个白萝卜,做法:白萝卜洗净切丝后放锅里煮,可加牡蛎、海蜇等调味,重点是喝汤、吃萝卜丝注意事项:日常可吃 2.焦山楂煮水:健胃消食食材:焦山楂(3岁以下3克,3岁以上6克,5岁及以上积食严重孩子9克)做法:锅中放焦山楂和水,开锅后小火煮20分钟,后喝水 注意事项:不能常用 3.焦山楂配炒鸡内金:消食解腻食材: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6克,炒鸡内金6克。做法:锅中放入食材和水,开锅后小火煮20分钟,后喝水注意事项:推荐家中常备 *素材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查看更多

app

扫码下载国际妈咪APP

衹做精品,与世界宝宝品质同步

确定